Prompt:請寫一篇5000字有關許成鋼 (Chenggang Xu) 著 “制度基因 (Institutional Genes)” 的介紹。
Deep Research:
好的,我將為您撰寫一篇5000字的文章,全面介紹許成鋼的著作《制度基因(Institutional Genes)》。
這篇文章將涵蓋以下五個方面:
- 書籍的主要內容與核心觀點
- 許成鋼的背景與學術貢獻
- 書中的關鍵案例或理論解釋
- 與其他學者或書籍的比較
- 這本書的影響與評價
文章將以繁體中文撰寫,完成後我會通知您。
深入介紹許成鋼《制度基因》:核心觀點、背景與影響
書籍主要內容與核心觀點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是經濟學家許成鋼的一部鉅作,透過一個創新的理論框架「制度基因」來剖析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歷史源流 (臺大出版中心)。許成鋼的核心觀點是:當代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體系儘管經歷了數十年的改革開放,實質上仍然屬於極權主義體制,而這種體制之所以能夠持續至今,與其深層的歷史結構有密切關聯 (臺大出版中心)。他提出,中國共產極權體制的形成來自兩股「制度基因」的結合——一方面是源自蘇聯的共產極權主義制度基因,另一方面是中國自身傳統帝制的制度基因 (臺大出版中心)。這些制度基因可以理解為不斷自我複製並決定制度演變的基本要素,可被經驗證據所識別 (臺大出版中心)。許成鋼強調,如果不理解中國深植於歷史的「極權制度基因」,就無法真正了解當前中國體制的運作邏輯 (臺大出版中心)。
透過「制度基因」概念,許成鋼重新審視中西方制度演化的分野。他首先分析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歐洲的興起,以及俄國在自身傳統制度基因基礎上如何孕育出極權主義政權 (臺大出版中心)。在此基礎上,他詳述了中國傳統帝制制度的特徵,闡明中國歷史上對個人自由與產權的嚴格限制如何構成了一套獨特的制度基因 (臺大出版中心) (臺大出版中心)。當蘇聯共產國際將布爾什維克式的極權主義輸入中國時,這兩種基因相互融合,讓中國共產黨得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且持久的極權主義統治 (臺大出版中心)。許成鋼指出,中共統治模式的最終基礎是暴力,歷史上中國在中共治下頻繁的政治鬥爭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展現出權力鬥爭和鎮壓在維繫體制中的核心作用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因此,習近平時代所出現的集權強化、私營企業受打壓、國家資本主義回潮等現象,都並非偶然的「突變」,而是中國深層制度結構使然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從制度基因的視角看來,近年來中國政治的倒退(如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強化意識形態控制等)只是延續了過往區域管理式極權主義的深層邏輯,而非僅僅由領導人個人造成的一時現象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許成鋼的論證對一些長久以來的誤判提供了釐清。例如,過去三十年不少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發展必然帶來政治體制的開放,然而許成鋼以歷史制度分析指出這種「經濟繁榮必然催生民主」的預期是錯誤的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他強調中國的深層制度基因決定了經濟改革可以在不觸動政治基因的前提下推進,使中國能一度出現經濟高速成長卻依然維持一黨極權統治的獨特現象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臺大出版中心)。總而言之,《制度基因》一書的核心觀點在於,以「制度基因」為分析工具,深度解讀中國極權主義體制的歷史成因,說明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走向是其長期制度演化的結果,而非外界所想像的改革挫折或領導人偏離正軌的偶然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臺大出版中心)。
許成鋼的背景與學術貢獻
了解《制度基因》的作者許成鋼本人的背景,有助於理解他何以提出如此觀點深刻的著作。許成鋼出生於1950年,成長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許良英是中國知名的科學史學家,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打成右派,母親也受到株連遭到政治迫害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少年時期的許成鋼親身經歷了文革動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他還是清華附中的學生,目睹了共產主義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對「無產階級專政」下持續不斷的階級鬥爭產生強烈質疑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他曾下鄉到黑龍江農場勞動兩年,一邊勞動一邊研讀《資本論》,試圖從理論上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由於在文革期間與友人討論對現行體制的看法,1970年初他被以「反革命」罪名關押勞改,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平反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段親身經歷,使許成鋼對極權制度有了切身體悟,也奠定了他日後研究中國制度問題的強烈動機。
改革開放後,許成鋼走上正規的學術之路。他先在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84年前往美國留學,1991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作為經濟學者,他的職業生涯相當卓越:先後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和香港大學經濟系擔任講座教授,現職是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美國科斯研究所(RCI)理事、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許成鋼在學術研究上的貢獻廣受肯定,曾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極具聲望的孫冶方經濟學論文獎(2013年)以及首屆中國經濟學獎(2016年)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些榮譽顯示他在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經濟制度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在研究領域方面,許成鋼專長於政治經濟學與制度經濟學,對中國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運行及歷史演變有深入分析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早在1990年代,他就與合作者提出「地方政府競爭理論」,解釋中國經濟改革為何能取得有別於蘇聯的成功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該理論強調中國在中央集權的威權體制下,透過地方分權和地方官員間的經濟績效競爭,形成一種激勵機制來推動增長。2011年,許成鋼將這套思想發展為“分權式威權體制”(Regionally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 RDA)的理論框架,系統闡述中國制度如何透過區域分權競爭來促進改革與發展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他進一步在2016年的中國經濟學獎獲獎演講中指出,隨著中國面臨嚴重的社會穩定問題、貧富差距和環境惡化等挑戰,傳統的以GDP增長為單一目標的地方競爭機制已經失效,中國亟須朝憲政方向改革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些研究顯示,許成鋼早已關注中國體制內在結構對經濟表現和改革前景的深遠影響。事實上,他撰寫過有關中國經濟奇蹟背後制度基礎的經典論文,其對中國改革時代制度因素的闡釋在學界產生廣泛影響 (臺大出版中心)。
此外,許成鋼的學術視野十分廣博,涉獵法律與金融、數字經濟等領域。例如,他曾提出「不完備法律」的概念,為分析司法制度對經濟的影響提供了新的框架 (许成钢: 思想是在跨制度比较中产生的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這反映出他善於將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延伸到不同主題。然而,貫穿其學術生涯的一條主線,是對中國政治經濟體制及其變革的持續探索。在哈佛求學時,他師從著名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János Kornai) (許成鋼回憶導師科爾奈:學者最重要的貢獻是出思想,而不是出論文)——科爾奈以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短缺問題與體制特徵著稱,這也深深影響了許成鋼對計劃經濟和極權體制的思考 (許成鋼回憶導師科爾奈:學者最重要的貢獻是出思想,而不是出論文)。可以說,許成鋼結合了自身在極權體制下的生活經驗與西方嚴謹的學術訓練,孕育出對中國制度問題獨到而深入的見解。這些背景和積累最終促成了《制度基因》一書的誕生——作為他對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起源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書中關鍵案例與理論解釋
《制度基因》內容宏富,涵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多個關鍵案例,並通過這些案例來闡釋作者的理論主張。首先在理論方面,書中明確提出並闡釋了「制度基因」這一關鍵概念。許成鋼將制度基因定義為決定制度演化的基本單元,它們能自我複製並長期延續 (臺大出版中心)。他關注的重點是社會中關於產權、人權以及政治決策權的制度安排如何在歷史長河中變遷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透過制度基因的分析框架,許成鋼得以回答一個大哉問:為何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在制度演進上出現巨大分歧,未能產生憲政民主的基因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書中將這一理論運用到中西對照上:例如作者對比了西方自古羅馬以降憲政秩序的發展與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結構,指出中國傳統缺乏約束專制權力的制度基礎,導致日後無法自然轉型出保障個人自由與權利的憲政體制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在歷史案例方面,本書深入探討了幾個對中國制度影響深遠的時期和事件。中國傳統帝制時代是首要的分析對象之一。許成鋼追溯中華帝國的制度起源與演變,詳細審視了例如科舉制度與郡縣制度等傳統體制的影響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科舉考試和中央集權的行政架構塑造了中國幾千年的官僚體系和政治文化,強化了國家對社會的滲透能力,同時也壓制了地方自治和個人自主的生長空間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這些傳統制度基因使中國即使在帝制晚期(如明清時代),依然維持高度專制的皇權統治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有學者如余英時先生曾指出,中共政權實際上是明清以降皇權專制與現代極權主義的結合體。然而余英時主要從思想文化角度切入,而許成鋼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立基於現代制度和社會科學的分析,更具體地指出了傳統制度在組織結構上的影響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例如,他剖析科舉與儒家思想如何培育出順從權威的政治文化,並結合了對沙俄及蘇聯布爾什維克體制的比較研究,凸顯中國共產政權的歷史根源 (臺大出版中心)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蘇聯共產極權制度則是另一個關鍵環節。許成鋼在書中花了大幅篇章分析蘇聯共產黨從革命走向史達林極權的過程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他認為俄國自身的傳統制度基因(例如沙皇專制和農奴制遺緒)為布爾什維克建立極權體制提供了肥沃土壤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蘇共在奪取政權後,透過一黨專政、秘密警察、大清洗等手段,構築了全面控制社會的制度框架。這些從蘇聯產生的極權制度基因,後來由共產國際傳入中國,被中國共產黨加以學習和移植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書中詳細描述了中共早期如何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按照布爾什維克模式改造自己的組織和統治方式,例如建立嚴密的黨委系統和政治保衛機器,以期復制蘇聯式的極權統治。這一歷史考察清晰地標示出中共極權主義的外來成分,使讀者理解中國極權制度並非全然本土自生,而是傳統與移植雙重作用的結果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除了歷史起源,許成鋼也討論了中共建政後的重大制度變遷。例如,他重點分析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兩段極端時期的制度變化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在大躍進(1958-1960)中,中國試圖以人民公社化和超高速的工業化來實現烏托邦式的經濟飛躍,結果導致大饑荒。許成鋼透過制度基因視角解讀大躍進期間的政策狂熱和組織模式,指出其實踐反映了極權體制試圖在中國土壤上進行激進複製時遇到的結構性問題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而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作為另一次極端實驗,則充分展現了極權制度的內在不穩定:為了鞏固個人權力,毛澤東發動群眾鬥爭來摧毀既有的黨政體系和社會秩序,結果造成全國性的混亂和倒退。許成鋼分析道,文革的瘋狂年代雖然表面上削弱了中共的統治機器,但長遠看卻促成中共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維繫統治,避免體制再次陷入失控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為日後的制度調整埋下伏筆。
最引人關注的,是許成鋼提出的**「區域管理式極權主義制度」的概念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他說明,在文革結束後的鄧小平改革時代,中國共產黨在保留一黨專政的前提下,對統治機制做出了一些調整,形成了一種新的體制模型。這種模型可以被視為傳統中國區域治理模式**(中央-地方的縱向權力結構)與蘇聯式極權政體相融合的產物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具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了經濟領域的分權——允許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有相對自主權和競爭激勵,但同時政治上依舊嚴格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許成鋼指出,這種區域管理式的威權體制一方面產生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蹟:地方競爭帶來活力,市場要素被引入,經濟快速增長,使中國成功避免了像蘇聯那樣因經濟崩潰而政權垮臺 (臺大出版中心)。另一方面,經濟成功鞏固了共產黨的統治,使中國成為極權主義的超級大國,並沒有朝民主轉型 (臺大出版中心)。許成鋼強調,正是因為制度基因的延續與調適,中國共產黨不僅在改革中倖存下來,還尋找到利用經濟發展來強化統治正當性的途徑 (臺大出版中心)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然而,這套模式本身也埋藏隱憂。許成鋼在書中提出,當前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正面臨難以持續的瓶頸,因為缺乏對人權和財產權的制度保障,過去依賴地方競爭刺激增長的方式已走到極限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例如,近年政府對民營科技企業(如電子商務、網路產業)的打壓、地方債務激增、產能過剩等現象,都顯示區域管理式極權體制下的增長模式日漸失靈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因此,書中通過案例分析不僅回顧了中國制度演變的歷史,也引出了對中國未來走向的理論思考:若不改變深層的制度基因,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將可能陷入停滯或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許成鋼並未將「基因」視作一成不變的命定論。他在書中澄清,「制度基因」類比的是制度的邏輯或基礎架構,而非不可改變的先天特徵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也就是說,雖然中國當前的制度基因決定了極權體制的強韌性,但並非全無改造可能。然而,要改變一個社會的制度基因,絕非透過單一政策或局部改革即可達成,而需要整體性的社會啟蒙和制度重塑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許成鋼舉臺灣為例:臺灣的憲政民主並非突然而至,而是植根於其社會自身的歷史條件(例如日治時期現代制度的引入)和戰後私人產權與公民社會的逐步成長,這些構成了不同於中國大陸的制度深層結構,使得臺灣最終能和平轉型為民主政體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這樣的比較說明,制度基因並非不可改變,但轉變需要長期的社會積累與努力。通過上述各種案例和理論分析,許成鋼在《制度基因》中提供了一幅貫串古今的宏大圖景,解釋了中國極權制度的起源、演變及其內在機理。
與其他學者或書籍的比較
許成鋼的觀點與不少中外學者的研究形成對話,也在若干方面有所分歧或創新。我們可以從思想史和社會科學兩方面來比較《制度基因》與其他學者的見解。
首先,就中國共產極權體制的歷史根源而言,正如前文所述,歷史學者余英時曾提出中共政權是中國傳統皇權與現代極權主義相結合的產物。余英時強調思想文化的連續性,例如他認為毛澤東的思想極權與明清以來的專制皇權思想一脈相承。然而,許成鋼在《制度基因》中的研究將焦點轉向更具體的制度層面。他不僅指出了傳統思想對中共的影響,更深入分析了制度與組織的連續性,如官僚體系的科層結構、中央集權的治理模型,以及黨對軍隊和社會的滲透控制等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這種分析彌補了純思想討論的不足,更明確地描繪出現代中國極權主義的制度深層結構。換言之,相較於余英時偏重觀念史的詮釋,許成鋼運用了現代政治經濟學和制度分析的方法,提供了一種跨歷史階段的制度連續性理解,兩者相輔相成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在西方理論方面,許成鋼的觀點也可與一些知名的政治經濟學說相比較。一本常被提及的著作是阿西莫格魯與羅賓森(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的《國家為何失敗》(Why Nations Fail)。該書強調國家興衰取決於制度是包容性還是汙職(掠奪性)的,並認為歷史上政治權力的分配會影響經濟制度的性質。許成鋼的分析和其有相通之處,即都認為歷史制度因素決定了當代的政治經濟結果。例如,阿西莫格魯等人也曾指出中國的威權體制屬於典型的汙職性制度,雖然帶來經濟增長但缺乏長遠保障。阿西莫格魯本人對《制度基因》一書給予高度評價,指出許成鋼透過歷史和經濟分析揭示了為何中國的迅速崛起並未導致其擁抱民主,原因正是在於深層的「制度基因」,例如帝制傳統對個人自由和財產權的限制 (臺大出版中心)。相較而言,許成鋼更進一步挖掘了中國與蘇聯獨特的結合這一歷史特殊性,而不僅是以包容/汙職的二元分類來概括中國。他強調的「區域管理式極權主義」可以看作對傳統理論的一種細化,說明了在一黨專政的大框架下如何允許局部經濟活力以維持整體體制的存續 (許成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因此,我們可以說,許成鋼的研究豐富了關於制度決定論的討論,為「中國為何依然威權」這一問題提供了更具歷史深度的答案。
許成鋼也深受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的影響。科爾奈以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著稱,提出了「經濟短缺」等概念並刻畫了共產國家的體制特徵。許成鋼承襲了科爾奈等制度經濟學派對社會主義的洞見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例如,科爾奈強調在社會主義下,軟預算約束和國家對資源的壟斷會導致低效率和短缺。許成鋼在書中討論蘇聯和中國經濟時,也注意到計劃體制下激勵扭曲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如大躍進中的饑荒)。但是許成鋼並不止步於經濟效率的問題,他更關注制度如何演化與適應。與科爾奈的著作如《社會主義體制》不同,許成鋼引入了「基因」這一隱喻,試圖刻畫制度在長時段內複製和變異的規律。這讓他的分析具有一種生物演化論的風格:既強調歷史延續性,又允許變遷和突變的可能性。這種風格也讓人聯想到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國家建設理論。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等書中談到政治制度的演進受文化和歷史路徑制約,並對比如中國早期強國家、弱社會的傳統使其難以生成西方式的問責制。許成鋼的「制度基因」觀點與此頗為相近:他指出中國自秦以降形成的強權國家基因,使其在現代化過程中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但不同的是,許成鋼提供了更聚焦中蘇經驗的微觀機制分析,而非宏觀抽象的理論。可以說,《制度基因》在比較中西政治發展時,兼具了歷史學者的縱深視角和經濟學者的理性分析,這使其在眾多相關著作中別樹一幟。
除了學術理論的比較,許成鋼的觀點也與一些流行的看法形成對照。最明顯的是對**「中國民主轉型」**前景的判斷。許多現代化理論的支持者過去相信,隨著經濟增長和中產階級壯大,中國遲早會走向民主。然而,《制度基因》提供了相反的證據: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即使經濟高度繁榮,只要深層制度基因未變,政治結構仍可保持極權而不轉型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這點上,許成鋼與政治學者裴敏欣(Minxin Pei)的觀點有相似之處。裴敏欣在其著作《轉型的陷阱》中也論及中國的威權體制具有自我鞏固的傾向,經濟改革可能最終強化而非削弱黨的執政能力。許成鋼則通過歷史比較賦予這一論點更扎實的根據。他進一步挑戰了所謂“北京共識”中對中國模式的樂觀評價。有人將中國的成功歸功於威權政府的優勢治理,但許成鋼提醒讀者,這種成功是建立在特定歷史基因結合下的產物,其代價是對人權和自由的犧牲,且難以長久維持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這番見解無疑對習近平時代的政策走向也有針砭意味:當一些人還對中國模式心存幻想時,許成鋼已經點出其中隱含的深層危機。
綜上所述,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在學理上承繼並發展了制度決定論和極權主義研究的傳統,與余英時、科爾奈、阿西莫格魯等中外學者的觀點既有契合也有創新突破。它以中國為核心案例,為“歷史如何塑造現實”提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說明。在這過程中,許成鋼既吸收了前人關於中國傳統與共產體制的智慧,也對一些流行觀點提出挑戰,從而在中國制度問題的討論上樹立了自己獨特的理論坐標。
《制度基因》的影響與評價
《制度基因》於2024年11月推出中文版(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後,在華人學術界和政經評論圈引起了強烈迴響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此書上市後反響熱烈,不僅銷售表現亮眼、迅速加印,各界還紛紛舉辦多場研討會對其進行討論,顯示出這本著作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由於書中對中國共產黨極權統治的深刻剖析,在政治立場迥異的讀者中都引發關注:支持民主改革者將其視為理解中共統治本質的指南,而一些關心中國發展前景的溫和建制派也不得不重視其中對經濟與制度未來走向的警訊。
國際學術界對《制度基因》也給予高度評價,多位著名學者撰寫推薦或評論。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埃里克·馬斯金(Eric Maskin)稱讚本書「大膽而嚴謹」,透過深刻的歷史和經濟分析,精彩回答了為何中國會走向極權以及中共未來可能如何發展等重大問題 (臺大出版中心)。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指出,許成鋼在書中引入「制度基因」這一根本因素,成功解釋了西方民主的發展及其在俄羅斯的失敗,讓人們明白為何許多人預期中的中國民主化並未隨經濟崛起而實現 (臺大出版中心)。他稱讚此書是「必讀之作」,尤其適合所有對中國政治走向感興趣的人 (臺大出版中心)。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戴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同樣將《制度基因》視為理解當代中國及其在全球秩序中角色的必讀書,強調許成鋼成功論證了鄧小平改革雖帶來經濟繁榮,但中國政治經濟體系依然保持極權本質 (臺大出版中心)。阿西莫格魯認為,不懂中國極權制度基因,就無法理解今天的中國體系 (臺大出版中心)。這些來自經濟學界頂尖學者的背書,不僅提高了此書的國際能見度,也反映出許成鋼的觀點對學界討論中國問題的價值。
政治學和中國研究領域的專家也對本書表示讚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兼政治學者傑拉德·羅蘭(Gerard Roland)評價《制度基因》為「權威分析」,深入解釋了中國在20世紀未能實現憲政的原因 (臺大出版中心)。他特別提到中國千年的帝制比歐洲的絕對君主制更專制,這種高度專制傳統有助於布爾什維克制度順利移植融合到中國,創造出獨特的極權主義形式 (臺大出版中心)。羅蘭認為許成鋼的歷史和政治經濟分析是傑作,對任何關心中國政治體制的人而言都將成為必讀之作 (臺大出版中心)。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研究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則以生動的比喻稱,共產極權體制彷彿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生物,其「制度基因」不斷在不同時空重現並發揮關鍵作用 (臺大出版中心)。他讚許成鋼以冷靜理性的態度,深入剖析了這個龐大體制如何運作,而這種冷峻分析正是來自他既身在其中成長又受教於哈佛的雙重經歷 (臺大出版中心)。由此可見,無論從經濟學、政治學還是中國現代史的視角,許成鋼的這部著作都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被視為理解中國極權主義和制度演化的一部重要作品。
當然,如同任何重要的學術著作,《制度基因》也引發了一些討論與質疑。有人注意到,許成鋼在強調制度激勵結構和暴力基礎時,對於意識形態及民族主義在中共合法性中的作用著墨較少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畢竟,中共的統治不僅靠高壓手段,也試圖透過民族復興的敘事來獲取民眾認同。評論者指出,許成鋼聚焦於制度邏輯(激勵相容性)的分析框架,使他對中共透過宣傳營造的正當性基礎關注不足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此外,還有觀點提出,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執政者的合法性,這種“績效合法性”也是極權體制得以延續的原因之一,而許成鋼或許低估了它的影響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再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像外資投入、全球市場以及海外留學生等因素,都對中國的制度變遷產生了作用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本書以內生的歷史基因為主軸,對這些外部因素討論較少,這也可能是未來討論時補充的方向。然而,整體而言,這些爭議並未否定《制度基因》的價值,反而說明該書成功地把中國制度的討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各種不同觀點圍繞著它展開對話。
綜合來看,《制度基因》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在學術上填補了關於中國極權體制起源研究的一塊拼圖,也為政策分析和未來發展預測提供了一種歷史縱深視角。對於關心中國前途的人而言,許成鋼的觀點發出了警示:如果中國的制度基因沒有根本改變,那麼即便經濟實力再強,政治上的極權屬性仍將伴隨其崛起,並可能在未來成為世界秩序中的一個複雜挑戰 (臺大出版中心) (臺大出版中心)。正如明居正教授在推薦語中所說,許成鋼透過上溯歷史基因,比較中西發展,清楚詮釋了中共治下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與局限 (臺大出版中心)。這本書既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也不乏對現實的關懷與洞見。它促使讀者反思:中國的未來是否能夠透過社會啟蒙和制度創新來改變其深層基因?抑或這些基因將繼續複製下去,決定中國以及世界的命運?無論答案如何,《制度基因》已然成為理解這些重大問題時不容錯過的參考坐標。它的出版與廣受關注本身,就體現了華人知識界對探索中國制度之謎的不懈努力和高度熱情。 (鄭力軒專欄|從制度的深層結構理解中共──評《制度基因》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臺大出版中心)